【新農業】中國功能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策略發表時間:2021-06-11 17:37 因此,加快發展功能農業,強化中國農產品的營養功能,尤其是提升微量營養素的有效供給,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功能農業 功能農業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生產出具有特定含量的微量營養素(礦物元素、維生素)和其他有益功效成分(膳食纖維、限制性氨基酸、植物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酸等)的農產品。 根本目標是解決“隱性饑餓”,實現營養均衡,維護人體健康。 發展背景及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發展歷程可以從熱量、宏量營養素、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微量營養素等角度,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業1.0階段): 吃得飽,以滿足熱量攝入為重點; 第二階段(農業2.0階段): 吃得好,以滿足中國城鄉居民宏量營養素攝入量和改善宏量營養素攝入結構為重點; 第三階段(農業3.0階段): 吃得安全,以減少化肥、農藥、抗生素等人工化學品投入,降低農藥、重金屬以及抗生素等殘留為重點; 第四階段(農業4.0階段): 吃得健康,以調整改善微量營養素的合理攝入量為重點。 基于營養與健康角度的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在國際上,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維生素A、碘、鐵和鋅的缺乏。在國內,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功能農業,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做出應有貢獻,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重要意義 1)消除“隱性饑餓”,提高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水平 中國居民膳食結構多存在不合理現象,鈣、鋅、硒、維生素A、維生素B1和B2以及維生素C等均未達到推薦攝入量。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健康需求將成為居民的最大需求,發展功能農業是降低中國居民慢性病發病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2)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中國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已顯現出從“量”到“質”再到“健康”的新變化,功能性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因此,大力發展功能農業,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營養型優質農產品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功能農業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 中國功能農業今后應重點研究土壤-植物-食物-人體營養-環境綜合體系,加強功能農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現狀與問題 對策與建議 結論 中國農業經過70多年的快速發展,總體上已從能量消費階段跨入營養素調整改善階段,以營養與健康為核心的功能農業已成為中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今后,高度關注“環境-農產品-人”食物鏈體系微量營養素供應不足導致的人力資本損失,深入研究和確定中國重點生物強化的微量營養素、農業載體及其高效生物強化的技術策略等,對促進中國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提高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注:部分內容引自《中國功能農業發展與政策研究》 作者簡介:趙桂慎,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生態、生態農業與復雜系統管理、富硒功能農業。 電話:0769—83828177 83981839 傳真:83555837 服務熱線:13669811777 微信:林氏生物 林氏生物—生錢錢深海魚鮮魚肽功能肥 ![]() |